English

走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1999-10-2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徐 冶 孙晓靖 我有话说

编者按

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无一例外地对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形成了强烈冲击。那么三者之间是否还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能否协调发展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对人文和生态资源都要实行开发、利用与养护并重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出席“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高级国际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学者。

记者:金秋时节,由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高级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美、英、德、韩及中国等12国的170多名专家学者。看来,如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防止生态和文化资源的无度消耗并使之协调发展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王天玺:是的。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并养护文化和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协调发展,这实际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人们更加关注这个问题,以期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保持生态平衡的矛盾中,找到良性互动的典型。云南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方针与此目标是一致的,并且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三者的协调发展,还需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美国副国务卿芭尼·柯恩:我此次完全是出于对会议主题的浓厚兴趣,以私人身份参会的。因为美国在文化、生态保护的进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我们愿意把教训和经验介绍给云南,以避免重蹈覆辙。

云南大学副校长林超民: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确实需要开掘资源以激活经济,这是大前提。但经济发展了,如何养护资源,以求永续发展,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在经济大潮和商业文化的冲击下,不少人为了眼前和局部的利益,不惜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这实际是“杀鸡取卵”。比如旅游业是以资源保护作保障的,如果自然、人文资源得不到保护,旅游业的生命就不能长久。西双版纳近10年来旅游业大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自然景观,包括大片森林遭到破坏,旅游景区变成了娱乐场所,最终损害了旅游业甚至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保护生态和文化资源绝不是口号,它是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发展的需要。

记者: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现在人们了解得已比较多了,但对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该如何正确处理尚不太清楚。

美国房地产服务集团主任唐诺凡·瑞克马: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不可估量。过去,传统历史文化的维护因需要投入而常常被当作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文化资源的保护已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既可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得益于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素质,同时又可确保持续发展的资源不会枯竭。

世界向21世纪迈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环境也在发生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益处,但也可能造成十分有害的“文化全球化”。从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多样性发展出发,要避免“全球化文化“的产生。生活质量的“现代化”,不必以环境的“西化”、“统一化”为代价,因为模仿的永远不及原本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著名作家周良沛:我长期居住在西南边疆,对少数民族文化情有独钟。虽然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与社会的“现代”要求还距离较远,但民族文化的价值并不与此成正比,那仍是埋在深山的一笔富矿。当今,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又是紧密相联的,以开发旅游资源为例,能保持旅游点之魅力的,绝非单纯的湖光山色,而是它的文化内涵。旅游设法充分利用它的价值是聪明的,但一味地商业化、媚俗化,也就残酷地毁了它的文化核质,最终也就无法利用了。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净:民族文化资源的养护十分重要。它不像矿石那样,不挖就不会减少,文化资源的蜕变和消失速度相当惊人。我们要尽可能地维护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并促使其适应历史转型期的发展趋势,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

记者:这次研讨会在云南举行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云南省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车志敏:云南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养育了数不尽的生物和矿藏;26个民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集中在一地,世界罕见。在这里进行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尝试,富有实践性和普遍性。

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邓启耀:根据云南的资源实际来开发特色经济,确有其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在这一多元文化交汇之地来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云南社科院研究员王亚南:人类各民族的多样性文化将为方兴未艾的知识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潜能,为具有高知识含量的新型人文经济的形成奠定基础。开发和发展高知识含量的文化产业,应当成为占尽人文资源优势的云南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主任周文中教授:我本人及“中心”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多年调查,深感这里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丰富,但如何进行养护性的开发,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未解决好。此次这么多中外学者经过为期一周的讨论和实地考察,最后一致发出《云南倡议》,呼吁在云南进行经济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尝试,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它将为跨入21世纪的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